光明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《真话实说——名主持人访谈录》一书,该书是中国第一部针对公认的电视专栏名主持人所进行的采访实录。从中我们可以读解他们不为人知的人生感悟和心路历程,以及其他荧光屏后的甘苦艰难,……下文摘录的是冯秋子采访崔永元一段。(注△为采访人冯秋子○为被采访人崔永元。)
崔永元:1963年生于天津,小学头三年就读于北京郊区一农村小学,至今记忆深刻,后以北京重点中学12中最低分数线考入该校。1985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,随后就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。1995年底开始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服务,1996年3月起主持该部《实话实说》节目,1998年6月,调入中央电视台。
△你上大学的时候活跃吗?
○在自己班里还行。我一直比较怯场,从小到大都怯场。到上大二时,当着全班,如果站到前面去说话什么的,心还狂跳不止呢。我自己感觉,到大三就开窍了,不是特别在意环境了。
△这个节目你第一期就参加了,从开始做到现在,你觉得从这个节目本身看,说真话的程度,是越来越直越深了、强了,还是越来越淡、越弱了?
○我倒觉得是越来越强了。上周末播出的《家》,不知你看了没有?是天津一对夫妻,讲他们之间的调试,妻子是研究生,丈夫是工人,妻子是残疾,丈夫是健全人。这个女孩子,我觉得是我们节目里最让我敬佩的人,真是实话实说,只有一点点保留,那完全是属于她自己的一点点了。她的丈夫也很好。录完节目时,我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,倒退一些年,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中国人面对公众能讲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感受,我想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进步。这件事很让我感动。
△完成一个节目要多长时间?
○不等,赶的话,像《雷锋》《甲A联赛》这样的节目三天就完成了。常规情况下,都在一周以上,10到15天。所以一个月做四期,时间根本不够用。一般都是三到四个组同时运作,我一个人对他们,常是2点到4点开会,4点到6点开会,我面对不同的组,不同的选题,录像的时候,录着一个,脑子里还装着两个。
△改进节目,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着手?
○我们做过很多现场改进,目的是希望我们的谈话是一场真正的谈话,不是做戏。那么哪些谈话不符合真正的谈话,就把它取掉。早期,我是这样出场的:我站在上边,大家鼓掌,我走下来。我看回放的时候,非常腻歪,凭什么观众就鼓起掌来了?你还一句话没有说,也不知道你能说些什么呢,这个掌声无从谈起。我建议去掉掌声。现在在现场,我请大家先听一段音乐,音乐完了,大家一般礼节性地鼓掌,我就坐在那儿,等到掌声停住大约三秒,觉得这可以剪掉了,才站起来说话。所以你现在看到节目每次开场都没掌声。
△把掌声只变成现场的存在?
○对。现场呢,我们从不鼓励大家说给谁鼓掌。如果你觉得值得鼓掌你就鼓掌,觉得可笑你就笑,觉得没意思就表示好了。我对后期编辑说,如果现场你觉得有些尴尬,有些沉默,这都是谈话现场提供给电视观众的一种信息,是正常的,全保留。一定要让大家感觉到很真实,是那么回事儿,是一个很平常的谈话氛围。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。现在节目容量有限,现场录一个半小时,播出时只有35分钟,如果将来变成50分钟,或者直播,我们就努力把这些东西全让观众看到。现在看不到,我们至少告诉大家是这样。我们不蒙观众,不会说:你可以到现场看看比这还热闹。前两天《三联生活周刊》记者来采访,他也作了现场观众,出来跟我说:我觉得现场不像播出的那么热闹。我说:你说的对。他说:我可不可以写进去?我说:你完全可以写进去,应该告诉大家,大家有这个知情权。从我个人来讲,我喜欢这样,不喜欢那样。
△就你自己,作为主持人,压力主要表现在哪儿?
○目前我最大的压力,就是对所谈话题没有足够把握。每一个话题在录像前,我都不知道今天会谈得怎么样,谈得好不好,这是我压力最大的地方。而且呢,我们录的节目大概有80%以上都被认为是不够成功的,不能令人满意的。
△80%是谁的标准呢?
○节目组的标准。每次录完像,大家就聚在一起,说说今天怎么样,大多数情况都是不满意。大家真不满意,我也不满意,说出今天的问题,比如你参加的《百年衣裳》上集,那天下午一录出来大家就不满意。话题很虚,不实在,我们讲服装史、讲理论吧,观众不爱听,现场有点尴尬似的。到了晚上就好了,那是录的下集,大家从全国各地来,每人拿一件衣裳,讲一个故事,运作也非常简单,现场状况好,谈得也不错。同样的“衣裳”,怎么能谈出两种效果来?大家就要分析分析了,也会找主持人的原因。
△做完节目,来自组里的批评,承受起来你觉得费劲吗?
○觉得这种批评氛围,批评空气非常好,它可以让这个节目理智、健康地发展。我们很多栏目,一部分是给批评死的,更多的是捧杀的,在它初露头角的时候,社会舆论和公众给了很多鼓励,让那些人迷失了方向,把节目办得越来越差。比如出来一个格式,就说这个格式“非常好,非常新鲜,开了中国电视的先河”,很多人就此不思进取,在这个模式里运行,直到节目死亡。捧杀这种事比比皆是啊,歌星、影星被捧杀的也不少啊!
△生活中,你的弱项、强项各是什么?
○生活能力差,连做个简单的饭、收拾屋子,都不行。我们家都我爱人干。强项嘛,见人就问问,我们要做个什么样的节目,你感兴趣哪个地方?你想知道些什么?你要是观众,你想看到什么?这个话题你想听到什么?不耻下问。
△你接受电视这种方式,有没有障碍?
○我现在在现场几乎意识不到了。有时候我非常投入,情不自禁地说某些话,做某些动作。还有,精神放松以后,我会注意配合摄制人员和观众,比如我能注意到会不会挡住正在说话的这位朋友,观察一下机位,把位置闪出来,能拍到他,别挡着他的脸。比如我站着,是不是太高或者太低,这样都会让画面不好看。我已经能自如地调整这些事情了。
△刚开始有没有影响?
○开始非常紧张,我就担心紧张了无话可说,下句接不上来怎么办。紧张到什么程度呢?我努力去听,还是听不懂,进不去,他说的是什么意思?我怎么理解他说的呢?怎么给他归纳、总结出来呀?心里非常慌乱。不过,紧张有时条件反射,它使你努力去听别人说,歪打正着,紧张就释放你的潜力,强迫的呀!
△在那个过程,有没有出现特别尴尬、特别令人棘手的场面?
○那种时候还真不多。那时候嘉宾和观众比我还慌乱呢,中国人都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况。一般的节目都是观众在家准备好,到这儿轮到他他说;这个地方,都没有,不知道什么时候话筒就杵到你面前了,所以他们更紧张。现在好多了,他们放松了,经常在现场给我出难题。比如黄月,她说现在调试好了,她跟丈夫的状态都非常好。我问她:“那是不是你的标准降低了?”她看着我说:“你这样认为吗?你以为我的标准降低了吗?”这种情况是以前从没出现过的,嘉宾反问我,没有。一般都是被我问住。
△谈话有了递进,你怎么回答?
○我愣了一下,转身问观众:“刚才是谁问的?”转移一下,大家一笑,就过去了。然后我给她总结:“比如有的人,说他现在婚姻凑和,还行,你千万不要以为他是降低了标准,实际上他是找到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。”这个能够使谈话纵深发展的方法,就是我们的策划帮我找出来的,我以前的毛病是现场遇到这种情况,开个玩笑就结束了,后来他们说这个谈话没有继续下去,还没有谈清楚,你怎么能够就这样放弃呢?这话给我印象非常深,我就改正了这个问题。在现场,我还会跟你开玩笑,笑声落了以后会着把它说完,接着把它探讨下去。
△你平常对着装在意吗?
○不在意,我现在穿的衣服,有时候他们说搭配得还挺好的,全是我爱人给我弄的,她弄什么我穿什么,我说该换衣服了,她头天晚上就把换洗衣服给我放到床边。有时候她出差不在,我自己搭配,她回来就说:“哎哟,真差!这个怎么能和这个穿在一起呢!”这些事儿,我好像不过脑子似的,不爱想。
△你在现场穿的服装是规定好的吗?
○我们有一个服装师,她给准备的。她都搭配好,去了就穿。别人说,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合适,其实我看哪个都合适,我一概没感觉。平时和在节目中,都没感觉。有时候走在街上,观众碰到我,说:“你就穿这个?”我说那还穿什么呀?穿上西服、打上领带,多难受呀,我从来不打领带。
穿什么样的服装当时没什么设想,但是时间说决不打领带,现场一定要让大家轻松,至多穿休闲的。一开始他还鼓励我穿运动衣,穿毛衣,后来又觉得太随意了。干脆就穿休闲服,不打领带,以免大家跟你说话有拘束感。有一次我跟《东方时空》的主持人方宏进谈,他的服装变化特别小,几乎永远是一套。他的理论是:应该让观众注意我的谈话,而不是我的衣服,这话对我教育很大。后来我跟我们的服装师说:服装颜色尽量不太跳跃,不要太扎眼,取过渡色,让大家忽略衣服而注意我的谈话。